阿尔卑斯山结冰高度?
雪线以上年降雪量大于年消融量,降雪逐年加积,形成常年积雪(或称万年积雪),进而变成粒雪和冰川冰,发育冰川。雪线是一种气候标志线。其分布高度主要决定于气温、降水量和地形条件。高度从低纬向高纬地区降低,反映了气温的影响。在中国西部,从青藏高原、昆仑山往北到天山、阿尔泰山,雪线高度由6000米依次下降到5500米、3900~4100米和2600~2900米。再往北到北极地区,雪线降至海平面。
在气温相同的条件下,雪线高度取决于年降雪量的多少。在青藏高原,雪线附近的年降水量为500~800毫米,雪线高5500~6000米;阿尔卑斯山脉雪线附近的年降水量达2000毫米,雪线高度仅2700米左右。祁连山东段的年降水量大于西段,雪线由东(4600~4700米)向西(5000米)升高。地形通过影响气温和降水而间接影响雪线高度。北半球在同一山地,南坡的雪线通常比北坡高。但在喜马拉雅山,南、北坡的气温和年降水量相差极大,致使南坡雪线(4500米)比北坡雪线(5900~6000米)低1400~1500米。雪线高度不仅有空间差异,在时间上也有一定变化。空气变冷、变湿,导致雪线降低;反之,引起雪线上升。这种变化有季节性的,也有多年性的。
南欧山脉?
欧洲南部地区,指阿尔卑斯山脉以南的巴尔干半岛、亚平宁半岛、伊比利亚半岛和附近岛屿。是位于阿尔卑斯山脉以南的欧洲诸国的统称。西南以直布罗陀海峡、东南以达达尼尔海峡、马尔马拉海和博斯普鲁斯海峡与非洲、亚洲分隔。包括巴尔干半岛上的罗马尼亚、保加利亚、塞尔维亚、黑山、科索沃、克罗地亚、斯洛文尼亚、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、北马其顿、阿尔巴尼亚和希腊;亚平宁半岛上的意大利、马耳他、圣马力诺和梵蒂冈;伊比利亚半岛上的西班牙、葡萄牙、安道尔;除以上国家和地区外,还包括马耳他和土耳其的西北角。东西长超过3300千米,南北宽1300千米,面积达166万平方千米。
南欧三大半岛的构造和地形比较复杂,山地高原占优势,平原面积狭小。巴尔干半岛上有迪纳拉山脉和品都斯山脉,直逼地中海岸,岩溶地形发育,半岛中部有喀尔巴阡山系,横贯在罗马尼亚、保加利亚,北部为多瑙河中下游平原。亚平宁半岛主轴为亚平宁山脉,多火山地震,半岛北部为波河平原,意大利北部交界有阿尔卑斯山脉,伊比利亚半岛中部为梅塞塔高原,北部有坎塔布连山脉、比利牛斯山脉等。
气候:南欧大部分地区气候属于典型的地中海气候,冬季温和多雨,夏季炎热干燥。[1] 南部半岛和岛屿地区更为典型,大西洋气团占优势,夏季为热带气团,冬季为温带气团。
阿尔卑斯山脉, 一座位于欧洲的著名山脉,它覆盖了意大利北部边界,法国东南部,瑞士,列支敦士登,奥地利,德国南部及斯洛文尼亚。它可以被细分为三个部分:从地中海到勃朗峰的西阿尔卑斯山,从奥斯特谷(意大利西北部一自治区)到布勒内山口(奥地利和意大利交界处)的中阿尔卑斯山,从布勒内山口到斯洛文尼亚的东阿尔卑斯山。阿尔卑斯山共有128座海拔超过4000米的山峰,其中最高峰勃朗峰海拔4808米,位于法国和意大利的交界处。山脉呈弧形,长1200公里,平均海拔约3000米。
比利牛斯山脉, 欧洲西南部最大山脉。法国和西班牙两国界山,安道尔公国位于其间。西起大西洋比斯开湾畔,东止地中海岸,长约435公里。一般宽80~140公里,东端宽仅10公里,中部最宽达160公里。海拔大多2000米以上。按其自然特征,可分为3段:西比利牛斯山,从大西洋岸至松波特山口,大部分由石灰岩构成,平均海拔不到 1800米,降水丰沛,河流侵蚀切割,形成山口,成为法国和西班牙之间的通道;中比利牛斯山,从松波特山口往东至加龙河上游河谷,群峰竞立,山势最高。
巴尔干山脉,发源于南斯拉夫边境的蒂莫克河,一直延伸至黑海之滨,绵延555公里,平均高度约700余米,总面积约为1.2 万平方公里。它横贯保加利亚全境,是多瑙河和爱琴海及马尔马拉海的分水岭,被称为是巴尔干半岛的“脊梁”。
意大利亚平宁半岛(又称意大利半岛)的主干山脉,是阿尔卑斯山脉主干南伸部分。西起濒海阿尔卑斯山脉附近的卡迪蓬纳山口,向南呈弧形延伸至西西里岛以西的埃加迪群岛止。全长约1400千米,宽40~200千米。南北两端较为狭窄,宽约30千米。大体可分为北 亚平宁山脉、中、南三段。
斯堪的纳维亚山脉,欧洲北部山脉,纵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。北起巴伦支海,西傍挪威海,南临斯卡格拉克海峡,东濒波罗的海海岸平原。长约1700千米,宽约200~600千米。一般海拔1000米左右。西坡陡峻,直逼海岸,东坡平缓。
标签: 南阿尔卑斯山